首页 > 常见问答

什么是沉默的螺旋?是谁提出的?

沉默的螺旋

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·诺埃勒-诺依曼(e·noelle-neumann)在对历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,又经过多年的民意调查实证研究,于1974年提出了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──“沉默的螺旋”。在1980年《沉默的螺旋:舆论—我们的社会皮肤》一文中,她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。

伊丽莎白·诺埃勒-诺依曼提出”沉默的螺旋”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: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,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,并且受到广泛欢迎,就会积极参与进来,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;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(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),即使自己赞同它,也会保持沉默。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,如此循环往复,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,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。

2014年8月10日,湖南湘潭产妇死亡事件在微博上形成舆论热潮,网络舆论基本处于“指责医生不作为及医院失责”一边倒的态势,而少数人在呼吁人们要理性分析后,被多数网友们所谩骂,有些人由于害怕被谩骂,或者怕被认为是不客观的立场而对此事保持沉默,持观望态度。因而,“指责医生医院”这一种声音主导着舆论。后经鉴定,产妇的死亡原因符合羊水栓塞所致的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,事件不构成医疗事故。

什么是沉默的螺旋?是谁提出的?

“沉默的螺旋”始终强调媒介如何使自己的意见变成公众意见,成为舆论。但正如陈力丹在《舆论学——舆论导向研究》一书中指出的那样,“沉默螺旋”无形中揭示了媒介控制舆论时发生的公众意见内外两张皮的现象,即公开发表的意见与公众自己的真正意见可能并不是一回事。如果出现这种情况,也许有面上舆论相当一致,也显得颇为平稳,但在社会意识和信息交流方面潜在某种危机,并不利于社会长期稳定。

“沉默的螺旋”和“超限效应”区别还是比较大的哦,你还想了解什么专有名词?



原文标题:什么是沉默的螺旋?是谁提出的?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angelbnb.com/wenda/13391.html
免责声明:此资讯系转载自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,「天使号」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